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 
内容详情

教育精英|张德兰: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1-11-16 18:27作者:当代人物网

33fd47eb-5828-4092-a9c7-8ea95e3ba9c4_副本.png

襄阳人物志总策划廖云新

襄阳人物志总编辑金亦秋

襄阳人物志总执行陈   功

第一期人物志|张德兰: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

6b01d25d-2188-45cf-b495-fc9ae91f9689_副本.png

◎ 实拍图

办一所“身边的未来学校”,“用诗词楹联的美学教育学生,让他们在智慧的长河里徜徉。”襄阳五中华侨城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是张德兰最新的“头衔”。不光是教育部领航校长,张德兰还是一位目睹襄阳城市30年来飞速发展和巨变的亲历者。往后余生,我们都终会遇见美好生活。张德兰最终不光选择了落脚华侨城,也在众人的期盼中,挂帅校长,继续燃烧能量。张德兰开启的第一个“宝箱”是“德兰小讲堂”。在张德兰看来,现如今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突破口,而家庭教育尤为重要。小讲堂以每期推出3-5分钟小视频的形式,聚焦大家关心的教育话题,给家长们“支招”,让家长能够从中受到启发。而选择线上传播,可以让整座襄阳城乃至全国的家长观众都能接收到她的“教育妙招”。

“没有一个方法是可以包打天下的,但是可以从这里受到一些启发。希望通过持续地听小讲堂的内容,让家长成为学习型、智慧型、成长型的家长,和孩子共同成长。”一谈起教育的事,张德兰的眼睛从来都是炯炯有神的,她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很久。几十年如一日,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,张德兰始终激情饱满。从1984年毕业被分配到小学教书,这位土生土长的襄阳人,从一位普通教师到校长,兢兢业业三十余年。在张德兰看来:一位校长能够一口气讲老师和学生的十个故事,那他/她差不离是个优秀校长;如果一个故事都讲不出来,一定不是合格的校长。因为讲得出来,说明你眼里有老师、有学生,记录了点滴。

襄阳是全国的教育强市,而在做教育这件事上,张德兰好像天生背负着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只要还在“岗位”上,张德兰都觉得“要永远年轻,永远学习,永远奋斗。”这是她所理解的美好时代应所处的状态。

上世纪70年代,襄阳市委书记广招人才的举措打开了张德兰的视野,张德兰一工作就赶上了当时的课题实验。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,因为“小学语文学法指导”这个课题,培养了众多襄阳市特级教师,这也让张德兰和所在的荆州街小学声名大噪。

张德兰赶上国家的第七次、第八次课改,在2001年第八次课改时,张德兰和他们的教师团队成为了课改第一批先锋,到全国去讲课和分享。2001年,张德兰评上了特级教师,2004年被评为湖北名师,2005年,张德兰上任荆州街小学校长。“亮剑校长”的“三五六练兵方略”。2005年担任校长以后,张德兰决定狠抓软件,抓“潜件”。“潜件”即老师,在张德兰看来,老师是决定一个学校是否优质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,在带队伍的过程中,张校长不断地梳理、提炼,形成了“三五六练兵方略”。“三”即播种理论、温度管理、亮剑行动。把新理念像种庄稼一样种到老师心里,即播种。有温度地关怀教师,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被尊重感,这样才能抵达教育的目的。而亮剑行动是教师将理念用在实践当中,完成目标。“五”即“五yu”方略。五个“yu”字:授人以渔,教方法;授人以欲,激活能量;授人以遇,搭平台;授人以娱,提升人的快乐指数;授人以誉,给予成就感。“六”即菜单六配:精神菜单、成长菜单。“精神菜单”培养“三味”:幸福味、书香味、人情味;“三情”:对事业有激情、有生活有热情、对学生有真情;“三心”:老师要有爱心、耐心、细心。“成长菜单”即三课行动:备课、上课、听课;三晒行动:每个月老师要晒教育叙事,晒听课笔记,晒学习笔记;三尖目标:即冒尖、拔尖、顶尖。

299f0f9e-f18f-445f-a21f-5829cb2a1193_副本.png

◎ 实拍图

在张德兰担任校长的时期,培养了11位隆中名师。除了四中、五中的12位、13位老师外,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超过荆州街小学的“成绩”。

美好生活是永远精力充沛。在张德兰的观念里,一直信奉学习者永远年轻,落后是从拒绝学习开始的。张德兰说她从来没有设想自己职业生涯周期的长短,“很多人说你都退休了,还那么累干啥呀。我就觉得很开心,有那么多新东西要学,越学越有激情。”所以,张德兰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。就像她工作时那样,好像永远精力充沛。

比如有一位好友教会她游泳,自那以后,每年的五月到十月,她都会抽时间去汉江游泳。

张德兰还有很多球友,她是学校女子排球队的主力队员。有次襄阳区教工排球赛,张德兰连发19个球得了19分,等到第20个球时,她把球打出界了,她说不能给人家“剔个光头”搞25:0。

她还会跟驴友露营、与联友写对联、同诗友抄诗等等。

在张德兰看来,爱好广泛,才能够更热爱生活。

“他们都很喜欢跟我在一起,觉得从我这儿能获取很多正能量。我经常会给很多参评隆中名师和特级教师的朋友们鼓励与支持,帮助他们拿到荣誉。要不断地给老师们搭平台,因为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也在成就自己。也因为总有很多人在帮我,关心我,所以我得抱有一颗感恩的心,并且回报他们。”

张德兰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教育的,所以热爱。也因为热爱,张德兰从来心无旁骛。

因为带团支教、送课,因为在教育层面上的诸多成绩和贡献,张德兰曾有很多机会去不同的机关单位工作,也曾多次收到外地学校的高薪聘请。但张德兰都一一回绝了,她选择了留在襄阳——这座她为之奋斗和生活的城市。

98d4cfbe-9d52-4376-b846-5d9c6d9cb4ba_副本.png

◎ 实拍图

从业数十载,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张德兰发现了这个时代日益增长的压力和焦虑。

在她看来,上世纪80年代时,独生子女不多,孩子们朴实,而且家长非常配合学校,老师去家访时都是非常受欢迎的。

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,家校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,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更多了,期望值更高了,不理解也多了。

她选择留下来,继续面对这个时代的教育课题,并提供解决方案。

家校共育,走向更美好的未来。身在一个思想裂变的时代,张德兰也曾感到独生子女家庭的困惑,因为期望值会造成某种放大的焦虑,只关心学习,也给老师带来巨大压力。

现在很多家长都是80后、90后,他们基本都是大学生,学识、学历比较高,但在家庭教育方面,家长的学习是零碎、零散的,不一定系统和科学,有时甚至比较功利。

“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,父母只想让孩子上好高中、好大学,这个焦虑情绪就无限的往下压,压到了小学、幼儿园。其实十个指头有长短,可家长希望把指头扯一样长,扯着扯着就没弹性了。如同学习,逼着逼着孩子就厌学了。”

也许是因为这些因素,导致家校之间出现一些摩擦和沟通障碍,张德兰认为解决这些问题,应当回归以人为本。

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,人们需要重新寻回幸福指数,让美好重新自由生长。

“襄阳五中华侨城实验学校开学的第一天,我希望‘家长学校’要同步开学,我相信这样一来,我们的教育会做得更好,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。”张德兰坚定要推行家校共育,让家长参与进来,而不仅仅作为学校的配合。可能,这就是张德兰身处这个时代遇到的新课题,她选择再一次迎难而上,授人以渔,永远精力充沛。

ccf80958-8762-4db5-9f58-dd46edffdc9e_副本.jpg

w3_副本16.jpg